主辦 / 主持人
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
積分
B類 3 分
分類
一般學術研討會 (B)
聯絡人
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 陳芸儀04-8280317
活動日期
2021-09-08 (三) 12:00 ~ 14:00
地點
線上視訊課程
說明

(一) 課程主題摘要內容

主講題目

結核病副作用衛教與案例分享

摘要內容

(約200-500字)

結核病治療過程中發生藥物副作用,常造成病人無法持續治療或不願規則服藥,這些都是導致治療中斷與抗藥性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無論病人抱怨的副作用如何微不足道、多麼千奇百怪、匪夷所思,只要足以影響病人服藥意願。結核病的治療,不是幾個星期就可以完全治好的,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定期追蹤細菌學檢驗、胸部X光檢查,並隨時注意臨床症狀的變化,迅速妥善處理藥物的副作用,以增進病人服藥順從性,提升完治率,如此才能有效控制結核病。

 

(二) 課程主題摘要內容

主講題目

肺外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

摘要內容

(約200-500字)

結核病依據病灶部份可分為肺內結核和肺外結核。肺內結核的病灶侵犯肺實質,肺實質以外的病灶統稱為肺外結核。肺外結核是結核菌藉由血液或淋巴循環散播到各器官而造成的疾病。肺外結核有多種,例如粟粒性結核、結核性淋巴腺炎、結核性肋膜炎、生殖泌尿道結核、骨結核、中樞神經系統結核、腹部結核和結核性心包膜炎。肺外結核較難診斷,一方面是較少見(在台灣肺外結核約10%國外文獻甚至達25%),另一方面是疾病部位較難評估,常須手術才能獲取病灶標本。另外,病變處的細菌較少,也較難獲得細菌學證據。主要的診斷依據還是細菌學證據,病理檢和影像學檢也可以當作肺外結核的臨床診斷根據,分子生物學去氧核醣核酸的檢查也是一個重要工具。治療方面除了可能的外科治療外,內科抗結核藥物的使用則大多相同於肺內結核,但有些則需要較長的療程。在現今結核病反撲及HIV感染增加的世代,肺外結核的診治是必須嚴肅面對的一大課題。

(三)課程主題摘要內容

主講題目

潛伏結核感染治療

摘要內容

(約200-500字)

據世界衛生組統計,全球約有1/3人口為結核分枝桿菌之感染者,雖然絶大多數為潛伏感染狀態呈現,但平均一位潛伏結核感染者(latent TB infection, LTBI)終其一生有5-10%的機會發病為活動性肺結核,這個機會在初感染的前1-2年佔約一半,其他危險時期為年幼及免疫狀態受損時。所以針對活動性肺結核的密集接觸者,除需以接觸者篩檢照X光及驗痰找出活動性感染者(co-prevalent TB),高危險族群更需診斷出潛伏感染者。診斷LTBI的方法,包括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及全血丙型干擾素檢驗(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IGRA)。TST之專一性易受卡介苗(BCG)施打非結核分枝桿菌(NTM)感染影響,且需有訓練過之專門判讀人員及再次回診判讀結果之不便,而IGRA專一性較佳但費用較高。目前針對密集接觸者可給予IGRA檢測,若診斷為潛伏性感染者可考慮給予預防性投藥,降低將來發病的機會。預防性投藥可採9個月的INH(9H)或3個月每週一次之高劑量INH+Rifapentine(3HP),給藥前需先排除活動性肺結核及追蹤病人是在投藥期間有沒有活動性肺結核產生,預防治療之副作用等。本講題針對上述議題作簡介,希望讓醫護人員對結核病之防治有更加認識。


摘要檔案: 綜合摘要.pdf
2021-09-08 線上視訊課程
時間主題
沒有資料